佛光大學 心理學系

:::
瀏覽人次: 11597

設系理念

更新時間:2023.11.02
設系背景
  近半世紀以來,國內心理學相關系所的增設,以及原有系所增設不同位階班別(學士班、碩士班或博士班),均呈快速成長狀態。這段期間內,設有心理學相關系所的大學由一所增加到24所(見表一);同一期間,已成立的心理學相關系所復不斷地往上擴張(增設碩、博士班)或往下擴增(增設學士班),其盛況正與新設風潮旗鼓相當(見表二)。這些方興未艾的現象不但顯示,心理學已然成為日益受重視的學門,也顯示心理學教育的擴張有其學術、教育上的意義與市場上的需求。

      心理學之所以日漸受到重視,至少有兩方面的緣由:其一是,繼物理科學與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之後,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轉向宇宙最後的奧秘:人類心智。迄今為止,人類已經以其獨有的心智能力,發展出先進的科技、璀璨的藝術、偉大的宗教思想、複雜的政經體系。然而,人類心智何以克此,至今是個絕大的謎題。這樣的奧秘自然會吸引許多好奇的心靈,想要對之一探究竟。其二則是,許多人類社會的問題,尚有待我們對人類的心理與行為原理有足夠的了解,才能獲得解決。譬如說,關於犯罪與道德的問題、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、關於自殺的問題、關於家庭與婚姻的問題、關於教育的問題等等。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,人類一方面享有空前的物質生活,另一方面卻也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與困境。生活品質的真正提升顯然還有賴於更多的心理學研究。這自然是大學應負起的社會責任。

      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各大學爭相設立或擴增心理學相關系所,自然毫不意外。此一趨勢自2001年開始,尤為明顯。自2001年迄今,共有七個大學新設心理學相關系所(表一),同一期間,有八所大學就其原有的心理學相關系所增設不同位階的班別(表二)。本系在這段期間內創立,以回應時代的要求、承擔大學的使命,自屬「理有必然,事有必至」。
表一、各校創設心理學相關系所年表
年份
新設系所數
成立之系所名稱
1965以前
1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49
1966-1970
2
中原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66)、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(1968
1971-1975
3
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(1971)、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71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73
1976-1980
0
 
1981-1985
1
政治作戰學校〈心理學系〉(1982
1986-1990
3
高雄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87)、東吳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89)、中正大學〈心理學研究所〉(1990
1991-1995
3
輔仁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(1993)、世新大學〈社會心理學系〉(1993)、高雄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研究所〉(1994
1996-2000
4
成功大學〈行為醫學研究所〉(1997)、台北教育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(1998)、玄奘大學〈應用心理學系〉(1999)、政治作戰學校〈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〉(2000
2001-2005
6
佛光大學〈心理學研究所〉2002)、東華大學〈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〉(2002)、中山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2002)、文化大學〈心理輔導研究所〉(2002)、亞洲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2003)、銘傳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(2003
2006迄今
1
長榮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(2006
合計
24
 
表二、各校心理學相關系所往上或往下擴增年表
年份
增設班別數
增設班別名稱
1970以前
1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61
1971-1975
1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1971
1976-1980
2
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碩士班(1979)、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碩士班(1979
1981-1985
1
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2
1986-1990
4
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博士班(1987)、中原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8)、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博士班(1989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9
1991-1995
3
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1992)、中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學士班、博士班(1993
1996-2000
2
高雄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研究所〉博士班(1999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2000
2001-2005
8
東吳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1)、台北教育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碩士班(2001)、輔仁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2)、世新大學〈社會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2)、文化大學〈心理輔導學系〉學士班(2003)、佛光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學士班(2004、玄奘大學〈應用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4)、高雄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4
2006迄今
2
中山醫學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研究所〉(2007)、亞洲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7
合計
24
 
 

設系宗旨
 打從籌備階段開始,本系成員即不斷思索「心理學研究的時代任務」與「心理學教育的社會課題」兩個問題。學術研究的永恆目標是開啟心智、追求真理,它的現實意義則是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,並增進其生活福祉。從這兩個層面來看,心理學研究的任務至少有四:(1)滿足人類對自身心智永恆的好奇心;(2)幫助人類在宇宙之內與時間長流裡找到定位,從而對人生的意義獲得索解;(3)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社會生活的增進;(4)建立科技與人的介面,並使科技的人性化成為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對於人類心智與行為的探索可以說是人類永恆的好奇之所在。這種好奇的具體表現,可以遠溯至西元前五、六世紀印度學者與宗教家對人類心智所作的分析,以及兩千三百年前柏拉圖師徒對「人類理性」的研究。兩千多年來,此一好奇不但從未趨緩,而且隨著現代心理學的興起,一方面讓我們對人類的心智及行為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,另一方面則讓我們深深體會到,相對於我們未知的部分,我們目前確實所知極少。兩千多年的物理學與生物學發展,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,思索我們在宇宙的位置、在生命長河中的角色。然而,除非我們對人類自身──特別是他的心智──有足夠的了解,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解答關於人生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直到可以預見的未來,心理學研究都將是許許多多大學在追求真理上的重要使命。 

      從現實面來看,心理學知識誠然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知識。社會變了,於是衍生許多問題,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,才能建立合乎人性的新社會。我們不知道人類思考的盲點,不了解愚昧的根源,不清楚犯罪、人際糾葛、短視、貪婪等現象的心理機制,也不知道酗酒、吸毒、賭博的人性根源與心理基礎。科技的發展讓這些問題更複雜化、嚴峻化,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中,我們不知道如何自處、如何讓整個科技環境人性化,而不扭曲人性。由於這些無知,從而,我們不知道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的「啟蒙」,怎樣的制度才能讓絕大多數人各得其所、安身立命,怎樣的精神醫學才能幫助更多受苦的人,怎樣的社會、政治、經濟體系才能讓公平正義的社會成為可能。

      這些「研究面」的思考,清晰地提示了「教育面」的課題。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,大學不但應培養更多的心理學專業人員──臨床心理學家、學校心理學家、人因工程學家、法律心理學家、犯罪心理學家等等──更須致力於培育心理學的研究人才:包括研究基礎學理的人才,以及研究、解決具體問題的人才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再度與時俱進,掌握時代的脈動,回應各種挑戰與危機,從而得以掌握先機,促成發展。易言之,社會對心理學知識與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,大學的心理學教育也因此越來越被期待。 

      事實上,今天充斥於坊間的「心理學知識」,絕大部分近乎贗品。社會大眾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來辨別真假,致使投機客有機可乘。積非成是的結果,甚且危及正統的心理學教育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大學在心理學教育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時代課題,就是「心理學知識的社會化」。只有當心理學教育普及了──一如理化、生物那般,心理學專業人員增多了,社會大眾才不必仰賴坊間真假莫辨的「通俗心理學」,也才能免於誤導。 

      所有這些思考,都成了本系創系的基本理念,並在這個基礎上,確立了本系的宗旨。  

1_323acf32.jpg

設系目標
      本校於民國89年創校,隔年即著手籌備心理學系,並於民國91年秋奉准成立研究所。籌備當時,即擁有具心理學專長之教授、副教授各一人,迨研究所成立,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時,又禮聘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教授為講座教授。就新設之研究所而言,陣容之盛,堪稱少見。此一創系團隊不但為本系的長遠發展奠下深厚的基礎,而且為學士班的成立,做了完善的規劃。因此,學士班奉准招生時,舉凡課程、儀器、圖書、實驗室及各項教學設備,皆已有具體而詳盡的藍圖,得以按部就班循序開展各項軟硬體建設。
      民國93年秋,學士班第一屆新生入學,創系團隊開始有計畫地進行幾件事:第一,本於「書院精神」,營造一個不同於他校心理系的系內文化;第二,基於教學需要,著手建立實驗室,並於一年內完成擁有三十餘部電腦及實驗用軟硬體的「心智歷程實驗室」,與配有所有重要測驗的「心理測驗室」;第三,根據課程需要,擬定一套依專長、按學術發展順序安排的增聘師資計畫;第四,針對學生特質,擬定授課方針及師資配置。易言之,本系的設立,是在有系統的構想、有計畫的步驟、細膩的執行下,逐步開展的。
      民國95年夏,楊國樞教授因故離職,本系隨即增聘助理教授一人。次年春,林文瑛教授轉任他校。正當這個時候,全校各系所也在當時的翁政義校長大力支持下,積極充實師資。經年餘的努力,心理學系終能於民國97年秋,增聘專任教師四人,包括曾任國家講座教授的鄭昭明教授,以及副教授二人、助理教授一人,使得本系再度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。與此同時,幾個新增的實驗室也陸續就緒,迄民國97年止,本系共擁有實驗室七間,多數配有高級精密儀器。
      民國98年,本系接受高教評鑑中心的系所評鑑。訪評委員明確建議本系發展臨床心理學領域。此一建議正合本系早已擬定的發展方向。於是,增聘臨床心理學領域師資,乃成了本系必須立刻面對的新挑戰。也正好在這個時候,現任楊朝祥校長積極推動各系所師資的進一步充實,於是聘任臨床心理學師資水到渠成,分別於101年8月與102年8月,聘得擁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教師各一人。102年7月,鄭昭明講座教授因年齡屆滿而離職,本系隨即情商創系系主任林文瑛教授回任,補足鄭昭明教授留下的缺額,維持師資陣容的完整與堅強。另外,為加強本系臨床心理學之師資陣容,特別在104年2月增聘龔怡文博士。
      基於前述思考,加上長期的討論與修訂,復經系務會議與「學校定位與系所發展共識營」(民國102年元月28日)確認(附件16,校院系教育目標基本能力表)。本系設定的教育目標,以及學士班教育目標的說明如下。至於碩士班教育目標的說明,則因與學士班教育目標大體一致,只是深度及專業程度要求不同,因此不再另做說明。


學士班目標1:
提供完整的心理學基礎學理教育,並給予應用方面的薰陶,以培養具有心理學眼光與知識的人。
說明:心理學是體系龐大、應用極廣的知識體系,要深 入瞭解這門學問,學得有用的心理學知識,需要 扎實的學理基礎。因此,本系學士班的主要教育 目標在於為全無基礎的學生,提供完整的基礎學 理教育,以作為專業發展的基礎。此一基礎訓 練,重視的是眼光、思考能力與發展潛能,以便 為學生厚植專業發展的根基。
目標2:
給予學生嚴謹的研究方法訓練,以培養能獨立思考、有發展潛能的心理學人才。
說明:心理學是嚴謹的科學,它之所以成為可靠的知識,有異於真假莫辨的流俗觀點,全繫於嚴謹的科學方法。因此,任何人要想通曉心理學,就必須接受嚴謹的科學方法訓練。本系期望學生經由此一訓練,可以明辨學術是非,達到獨立思考的境界,因而擁有發展成為心理學專業人員的潛能。
目標3:
提供適當的通識教育,以培養知類通達、眼光開闊的人。
說明:大學教育之所以有異於職業訓練,關鍵在於不僅教導學生呆板且隨時會落伍的職業技能,更重視眼光、思考方式、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,以及胸襟、氣度的涵養。其中,眼光、胸襟、氣度,均有賴於視野、知識的拓展。因此,好的大學教育不止是專業訓練,而是「知類通達」的教育。
碩士班

目標1:
提供深入的心理學基礎學理教育,並給予理論或應用方面的專業訓練,以培養具有心理學眼光與專業能力的人。
目標2:
給予學生嚴謹的研究方法訓練,以培養能獨立思考與進行研究、有發展潛能的心理學人才。
      前述教育目標的特色之一是:它著眼於「人」多於著眼於「學術」、「專業」或「技能」,因此重視的是眼光、思考能力、發展潛能等面向。此一特色反映的是本校的「書院精神」。書院教育是「智德合一」的教育,藉由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以培養明敏的眼光、開闊的胸襟、從容的氣度,乃至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。用朱熹的話來說,教育的目的在於:「講明義理,以修其身,然後推以及人」。
      這樣的教育目標落實到本系來,乃是要講明心理學的義理,透過心理學學理的思辨與吸收,達到眼光的拓展、思考能力的增進、精神境界的提升,以及關懷社會的胸襟之培養。換句話說,我們期待學生不論學習基礎學理或應用知識,都能透過「研究人」、「瞭解人」,進而「關懷人」、「造就人」。
      比之於國內他校「心理學系」的教育目標,本系的教育目標顯然是很不同的。根據這樣的教育目標,本系得以試圖發展別具一格的心理學教育。
1.心理學學習基礎能力:進一步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能力,此一能力乃是進階學習的基礎。
2.心理學問題探索能力:對心理學問題進行分析、探討、提出假說並加以檢驗的能力。
3.心理學通識能力:對心理學及其相關知識廣泛涉獵所養成的能力,讓人能從宏觀的視野探討心理學問題,從而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有創意的觀點。

這是一張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