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 佛光大學 心理學系
年份
|
新設系所數
|
成立之系所名稱
|
1965以前
|
1
|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49)
|
1966-1970
|
2
|
中原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66)、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(1968)
|
1971-1975
|
3
|
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(1971)、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71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73)
|
1976-1980
|
0
|
|
1981-1985
|
1
|
政治作戰學校〈心理學系〉(1982)
|
1986-1990
|
3
|
高雄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87)、東吳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1989)、中正大學〈心理學研究所〉(1990)
|
1991-1995
|
3
|
輔仁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(1993)、世新大學〈社會心理學系〉(1993)、高雄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研究所〉(1994)
|
1996-2000
|
4
|
成功大學〈行為醫學研究所〉(1997)、台北教育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(1998)、玄奘大學〈應用心理學系〉(1999)、政治作戰學校〈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〉(2000)
|
2001-2005
|
6
|
佛光大學〈心理學研究所〉(2002)、東華大學〈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〉(2002)、中山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2002)、文化大學〈心理輔導研究所〉(2002)、亞洲大學〈心理學系〉(2003)、銘傳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(2003)
|
2006迄今
|
1
|
長榮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(2006)
|
合計
|
24
|
年份
|
增設班別數
|
增設班別名稱
|
1970以前
|
1
|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61)
|
1971-1975
|
1
|
台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1971)
|
1976-1980
|
2
|
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碩士班(1979)、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碩士班(1979)
|
1981-1985
|
1
|
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2)
|
1986-1990
|
4
|
台灣師範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〉博士班(1987)、中原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8)、彰化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學系〉博士班(1989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1989)
|
1991-1995
|
3
|
政治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1992)、中正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學士班、博士班(1993)
|
1996-2000
|
2
|
高雄師範大學〈輔導與諮商研究所〉博士班(1999)、輔仁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博士班(2000)
|
2001-2005
|
8
|
東吳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1)、台北教育大學〈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〉碩士班(2001)、輔仁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2)、世新大學〈社會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2)、文化大學〈心理輔導學系〉學士班(2003)、佛光大學〈心理學系〉學士班(2004)、玄奘大學〈應用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4)、高雄醫學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4)
|
2006迄今
|
2
|
中山醫學大學〈臨床心理學研究所〉(2007)、亞洲大學〈心理學系〉碩士班(2007)
|
合計
|
24
|
設系宗旨
打從籌備階段開始,本系成員即不斷思索「心理學研究的時代任務」與「心理學教育的社會課題」兩個問題。學術研究的永恆目標是開啟心智、追求真理,它的現實意義則是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,並增進其生活福祉。從這兩個層面來看,心理學研究的任務至少有四:(1)滿足人類對自身心智永恆的好奇心;(2)幫助人類在宇宙之內與時間長流裡找到定位,從而對人生的意義獲得索解;(3)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社會生活的增進;(4)建立科技與人的介面,並使科技的人性化成為可能。
對於人類心智與行為的探索可以說是人類永恆的好奇之所在。這種好奇的具體表現,可以遠溯至西元前五、六世紀印度學者與宗教家對人類心智所作的分析,以及兩千三百年前柏拉圖師徒對「人類理性」的研究。兩千多年來,此一好奇不但從未趨緩,而且隨著現代心理學的興起,一方面讓我們對人類的心智及行為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,另一方面則讓我們深深體會到,相對於我們未知的部分,我們目前確實所知極少。兩千多年的物理學與生物學發展,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,思索我們在宇宙的位置、在生命長河中的角色。然而,除非我們對人類自身──特別是他的心智──有足夠的了解,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解答關於人生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直到可以預見的未來,心理學研究都將是許許多多大學在追求真理上的重要使命。
從現實面來看,心理學知識誠然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知識。社會變了,於是衍生許多問題,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,才能建立合乎人性的新社會。我們不知道人類思考的盲點,不了解愚昧的根源,不清楚犯罪、人際糾葛、短視、貪婪等現象的心理機制,也不知道酗酒、吸毒、賭博的人性根源與心理基礎。科技的發展讓這些問題更複雜化、嚴峻化,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中,我們不知道如何自處、如何讓整個科技環境人性化,而不扭曲人性。由於這些無知,從而,我們不知道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的「啟蒙」,怎樣的制度才能讓絕大多數人各得其所、安身立命,怎樣的精神醫學才能幫助更多受苦的人,怎樣的社會、政治、經濟體系才能讓公平正義的社會成為可能。
這些「研究面」的思考,清晰地提示了「教育面」的課題。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,大學不但應培養更多的心理學專業人員──臨床心理學家、學校心理學家、人因工程學家、法律心理學家、犯罪心理學家等等──更須致力於培育心理學的研究人才:包括研究基礎學理的人才,以及研究、解決具體問題的人才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再度與時俱進,掌握時代的脈動,回應各種挑戰與危機,從而得以掌握先機,促成發展。易言之,社會對心理學知識與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,大學的心理學教育也因此越來越被期待。
事實上,今天充斥於坊間的「心理學知識」,絕大部分近乎贗品。社會大眾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來辨別真假,致使投機客有機可乘。積非成是的結果,甚且危及正統的心理學教育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大學在心理學教育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時代課題,就是「心理學知識的社會化」。只有當心理學教育普及了──一如理化、生物那般,心理學專業人員增多了,社會大眾才不必仰賴坊間真假莫辨的「通俗心理學」,也才能免於誤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