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 佛光大学 心理学系
年份
|
新设系所数
|
成立之系所名称
|
1965以前
|
1
|
台湾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49)
|
1966-1970
|
2
|
中原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66)、台湾师范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〉(1968)
|
1971-1975
|
3
|
彰化师范大学〈辅导与谘商学系〉(1971)、政治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71)、辅仁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73)
|
1976-1980
|
0
|
|
1981-1985
|
1
|
政治作战学校〈心理学系〉(1982)
|
1986-1990
|
3
|
高雄医学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87)、东吴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1989)、中正大学〈心理学研究所〉(1990)
|
1991-1995
|
3
|
辅仁大学〈临床心理学系〉(1993)、世新大学〈社会心理学系〉(1993)、高雄师范大学〈辅导与谘商研究所〉(1994)
|
1996-2000
|
4
|
成功大学〈行为医学研究所〉(1997)、台北教育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〉(1998)、玄奘大学〈应用心理学系〉(1999)、政治作战学校〈军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所〉(2000)
|
2001-2005
|
6
|
佛光大学〈心理学研究所〉(2002)、东华大学〈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系〉(2002)、中山医学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2002)、文化大学〈心理辅导研究所〉(2002)、亚洲大学〈心理学系〉(2003)、铭传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〉(2003)
|
2006迄今
|
1
|
长荣大学〈临床心理学系〉(2006)
|
合计
|
24
|
年份
|
增设班别数
|
增设班别名称
|
1970以前
|
1
|
台湾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1961)
|
1971-1975
|
1
|
台湾大学〈心理学系〉博士班(1971)
|
1976-1980
|
2
|
台湾师范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〉硕士班(1979)、彰化师范大学〈辅导与谘商学系〉硕士班(1979)
|
1981-1985
|
1
|
政治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1982)
|
1986-1990
|
4
|
台湾师范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〉博士班(1987)、中原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1988)、彰化师范大学〈辅导与谘商学系〉博士班(1989)、辅仁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1989)
|
1991-1995
|
3
|
政治大学〈心理学系〉博士班(1992)、中正大学〈心理学系〉学士班、博士班(1993)
|
1996-2000
|
2
|
高雄师范大学〈辅导与谘商研究所〉博士班(1999)、辅仁大学〈心理学系〉博士班(2000)
|
2001-2005
|
8
|
东吴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1)、台北教育大学〈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〉硕士班(2001)、辅仁大学〈临床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2)、世新大学〈社会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2)、文化大学〈心理辅导学系〉学士班(2003)、佛光大学〈心理学系〉学士班(2004)、玄奘大学〈应用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4)、高雄医学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4)
|
2006迄今
|
2
|
中山医学大学〈临床心理学研究所〉(2007)、亚洲大学〈心理学系〉硕士班(2007)
|
合计
|
24
|
设系宗旨
打从筹备阶段开始,本系成员即不断思索「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任务」与「心理学教育的社会课题」两个问题。学术研究的永恒目标是开启心智、追求真理,它的现实意义则是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,并增进其生活福祉。从这两个层面来看,心理学研究的任务至少有四:(1)满足人类对自身心智永恒的好奇心;(2)帮助人类在宇宙之内与时间长流里找到定位,从而对人生的意义获得索解;(3)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生活的增进;(4)建立科技与人的接口,并使科技的人性化成为可能。
对于人类心智与行为的探索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好奇之所在。这种好奇的具体表现,可以远溯至西元前五、六世纪印度学者与宗教家对人类心智所作的分析,以及两千三百年前柏拉图师徒对「人类理性」的研究。两千多年来,此一好奇不但从未趋缓,而且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兴起,一方面让我们对人类的心智及行为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,另一方面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,相对于我们未知的部分,我们目前确实所知极少。两千多年的物理学与生物学发展,让我们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,思索我们在宇宙的位置、在生命长河中的角色。然而,除非我们对人类自身──特别是他的心智──有足够的了解,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解答关于人生的问题。换句话说,直到可以预见的未来,心理学研究都将是许许多多大学在追求真理上的重要使命。
从现实面来看,心理学知识诚然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知识。社会变了,于是衍生许多问题,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,才能建立合乎人性的新社会。我们不知道人类思考的盲点,不了解愚昧的根源,不清楚犯罪、人际纠葛、短视、贪婪等现象的心理机制,也不知道酗酒、吸毒、赌博的人性根源与心理基础。科技的发展让这些问题更复杂化、严峻化,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中,我们不知道如何自处、如何让整个科技环境人性化,而不扭曲人性。由于这些无知,从而,我们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的「启蒙」,怎样的制度才能让绝大多数人各得其所、安身立命,怎样的精神医学才能帮助更多受苦的人,怎样的社会、政治、经济体系才能让公平正义的社会成为可能。
这些「研究面」的思考,清晰地提示了「教育面」的课题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,大学不但应培养更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──临床心理学家、学校心理学家、人因工程学家、法律心理学家、犯罪心理学家等等──更须致力于培育心理学的研究人才:包括研究基础学理的人才,以及研究、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再度与时俱进,掌握时代的脉动,回应各种挑战与危机,从而得以掌握先机,促成发展。易言之,社会对心理学知识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,大学的心理学教育也因此越来越被期待。
事实上,今天充斥于坊间的「心理学知识」,绝大部分近乎赝品。社会大众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来辨别真假,致使投机客有机可乘。积非成是的结果,甚且危及正统的心理学教育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大学在心理学教育上还有另一个更重要时代课题,就是「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化」。只有当心理学教育普及了──一如理化、生物那般,心理学专业人员增多了,社会大众才不必仰赖坊间真假莫辨的「通俗心理学」,也才能免于误导。